沈彬/文 高考进入了公布分数、报志愿的阶段,关于张雪峰的争论还没有停止。他到底是庸俗的市侩还是“穷人家的指路明灯”?

无疑,张雪峰对考生的报考建议是很实用、功利乃至“庸俗”主义的,是入不得理想主义者法眼的,被他diss过专业的新闻学院教授更是对他耿耿于怀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张雪峰的报考宇宙里,没有“为万世开太平”的阳春白雪,没有“大学之道”的甘霖滋润,大学就是入职的敲门砖,大学就是为了“好找工作”和“找到好工作”。他建议过不喜欢数学的去考中文系,因为考公限制少;他建议过文科生如果学校不行,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公;他甚至建议过某女生一定要找同校电气学院的男生做男友,因为这个学院是定向进本省电网的。稳定、方便考公、竞争压力小、保研机会多;就业面狭、这个专业“吃资源”、这个行业已经饱和……这些冷冰冰的字眼,是张雪峰咨询业务里的高频词,戳破了象牙塔里专业的光环。

张雪峰的建议很现实乃至市侩,却也是考生几乎从来没在老师、高校教授、政府官员那里听到的残酷。站在道德高地、理想高地上批判张雪峰是没有意义的,问题是他为什么火了?

在过往很多的时间里,考上大学就是改变命运的代名词,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很小的情况之下,“大学生”本身就是一种身份。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高歌猛进,面对今年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,1291万的高考考生的严峻形势,高等教育无可奈何地必须下沉。1291万考生中的绝大多数,都来自普通家庭,大学要为他们提供一门能养活自己的职业技能,而不是迂阔的理想。而绝大多数考生和他们的原生家庭,本身就社会阅历不多、视野狭窄,没有了解大学专业就业前景的通畅渠道。

前几天,网上热传一个视频,一名农村的女生向同在农村的舅舅咨询报考专业,舅舅说:报考名字里有“人民”的就行,“人民教师”“人民警察”……纯朴到让人感动的视频,恰恰也说明了广大农村、城市草根家庭考生填报志愿的困境,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大学设置了什么专业都不知道,更别提给出什么有意义的建议了。

而且如今的社会内卷严重,各个行业壁垒森严,对于草根家庭的孩子来说很不友好,“试错成本”巨大,一步一个坑,一步不能错,一不留神就会面临阶层滑落。早20多年,大学生普遍金贵,随便读一个专业,哪怕读人类学、哲学乃至越南语等冷门专业,一样能跟随着时代上升的巨浪收获不错的人生。

但如今“试错成本”太大了,比如,文、史、哲三个纯文科专业,看似区别不大,但是考公的话,中文专业的出路要宽很多。同样是医学院,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的前景是很狭窄的,而且预防医学专业不能转做临床医生,连考研换临床医学都是不允许的。一个小镇做题家考出了高分,进入985名校的医学院护理专业,结果发现自己的职业赛道里很多都是大专生,这会让其一生意难平。而这些关乎孩子前途命运的“冷知识”,却是课堂里听不到的。

“穷人需要张雪峰”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下沉下的必然,其实之前日本也经历了从“一亿总中流”到“下流社会”的转换,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就是找一份普通工作,而不是成为整顿乾坤的社会精英,中国也在面临这个转型。考生和家长急切想知道的就是:哪个专业好找工作?这里没有月光,只有六便士;没有诗和远方,只有下个月的房租。

当然,张雪峰这种极端实用主义的报考建议,也会产生副作用。因为他的那些建议原本是建立在P2P、一对一的基础上的,现在变成了“广而告之”的宣传,相当数量的考生会按照他的指点拥挤向“更好”的专业,加剧“马太效应”,也会让很多专业在退潮后裸奔。相当于,张雪峰让自动扶梯上的人都靠右边站,会加剧专业的拥堵乃至踩踏,甚至可能因为共振产生颠覆。今年的高考录取情况,无疑会检测“张雪峰效应”的烈度。

付不起的“试错成本”与没有“理想”的张雪峰,是相辅相成的。张雪峰不是问题的制造者,他只是在客观上放大了矛盾。

(作者系资深媒体人)


关键词: